本文是一則喜迎春節手抄報圖片,它主要向大家展現了春節是我們最喜歡的節日!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品讀這則手抄報吧!
拜年祝福
平安無恙 吉慶有余 百花獻瑞 百花齊放
萬馬奔騰 全家福氣 滿院春光 慶云躍日
芳草迎春 江山秀麗 人物風流 江山如畫
日月皆春 江山永固 祖國長春 紅梅獻歲
喜鵲鳴春 花香四季 月滿一輪 花迎春光
勵精圖治 革故鼎新 抬頭見喜 舉步迎春
空談誤國 實干興邦 國光蔚起 民氣昭蘇
國家興旺 民眾安康 國家安慶 人壽年豐
金雞報曉 紫燕銜春 聞雞起舞 躍馬爭春
歡度春節手抄報資料:拜年祝福
各地過小年吃什么
民間稱為小年,是祭祀灶君的節日。祭灶節,民間講究吃餃子,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山區多吃糕和蕎面。晉東南地區,有吃炒玉米的習俗,民諺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鍋倒”的說法。人們喜歡將炒玉米用麥芽糖黏結起來,冰凍成大塊,吃起來酥脆香甜。
小年吃什么?小年是春節的前奏曲,熱鬧僅次于過年。北方地區的臘月二十三,人們稱為“小年”,意味著一年的結束。而南方一般是臘月二十四過小年。關于小年的這個時間差別,可能與過去的“官三民四道士和尚五”有關,就是說凡是家有秀才以上的功名的都在臘月二十三日過小年,黎民百姓是二十四日,道士和尚是二十五日。小年吃什么呢?古話說“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爺要上天。”我們來看看,過小年吃什么好吧!
餃子
北方小年晚上習慣吃餃子,意為給灶王爺送行,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上供時,餃子要端端正正擺上供臺。此外,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美食。
歡度春節手抄報資料:拜年祝福
粘糕
在山東魯西地區民間有“二十三、粘糕粘”的民謠。每年臘月廿三,是家家戶戶蒸粘糕吃粘糕的日子,意為粘住灶王的嘴,讓其上天言好事,不說人間壞事。粘糕用黃米、紅棗等為原料,香甜勁道,入口綿軟,取“年年高”的吉慶之意。另外,海南人用椰子作配料趕制椰糕用來食用并祈福,取“年年高”的吉慶之意。
麻糖
晉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頭”的俗話。據說,小年是灶神上天的日子,他上天要向天帝報告一年來人間的衣食用度及其它天帝想要了解的事。也就是灶神的述職日?吃麻糖就是想讓這灶神的嘴巴被糖給粘住張不開,不能把人間的美味奢華的情景稟報給天,以免得愛吃喝的人們受到處罰——新年帶來饑荒,期盼有一個平安的豐年到來。
歡度春節手抄報資料:拜年祝福
米餅
農歷臘月廿三,民間俗稱“小年”,廣西武宣、桂平等地民間有做米餅的習俗。米餅是用糯米粉作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放入模具打制成圓形,再經高溫蒸熟,吃起來別有風味,有“團團圓圓”的寓意。
殺年豬
恭城瑤族自治縣蓮花的蘭洞、西嶺的新河、觀音的水濱山寨等地,都有殺豬過春節的習俗。過了小年夜(農歷十二月二十三),那殺年豬的熱鬧戲就算開臺了。挑選出最好的肉,或炒或燉,精心烹飪,再滿滿斟上一杯酒,邀請親朋好友共享年豬宰殺后的第一頓鮮肉——庖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