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二区在线,久久久精品免费观看国产,无码日日模日日碰夜夜爽,天堂av在线最新版在线,日韩美精品无码一本二本三本,麻豆精品三级国产国语,精品无码AⅤ片,国产区在线观看视频

      論語的成語典故助你修身養性

      時間:2024-08-02 07:31:27 王娟 充電培訓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論語的成語典故助你修身養性(精選180個)

        成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表示一定的意義,在語句中是作為一個整體來應用的,承擔主語、賓語、定語等成分,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論語的成語典故助你修身養性,歡迎大家閱讀學習。

      論語的成語典故助你修身養性(精選180個)

        論語的成語典故助你修身養性1

        1.【有教無類】

        [出處]子曰:“有教無類!(《衛靈公》)

        不論什么人都給以教育。

        2.【誨人不倦】

        [出處]子曰:“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述而》)

        教別人時耐心、不厭倦。

        3.【學而不厭】

        [出處]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學習總感到不滿足。形容勤奮好學。

        4.【不恥下問】

        [出處]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公冶長》)

        并不認為向學問不如自己或職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是丟臉的事。

        5.【溫故知新】

        [出處]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溫習舊的知識,可以得到新的認識和體會。

        6.【聞一知十】

        [出處]“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公冶長》)

        聽到一件事,便可以推知很多。多用來形容聰明而善于推理。

        7.【舉一反三】

        [出處]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述而》)

        原指教人認識四方形的東西,舉出一個角就能類推另外三個角。后比喻從一件事類推而知道許多事情。指善于推理,能由此知彼,觸類旁通。

        8.【名正言順】

        [出處]“名不正則言不順。”(《子路》)

        原指名分正當,說話合理。后指名義正當,道理也說得通。多形容(做事、說話)理由正當而充分。

        9.【禍起蕭墻】

        [出處]“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季氏》)

        禍亂就發生在內部。

        10.【分崩離析】

        [出處]“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季氏》)

        四分五裂,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形容家庭、集團、組織或國家分裂瓦解。

        11.【待價而沽】

        [出處]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子貢》)

        等有了好價錢再賣。比喻懷才待用。

        12.【欲速不達】

        [出處]“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子路》)

        過于性急求快,反而不能達到目的。

        13.【一言興邦】

        [出處]“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子路》)

        一句話可以使國家興盛。

        14.【見賢思齊】

        [出處]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

        見到好人就想學得跟他一樣。

        15.【擇善而從】

        [出處]“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述而》)

        指采納正確的建議或選擇好的方法、制度加以實行。

        16.【三省吾身】

        [出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原指每日從多個方面檢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覺地檢查自己。

        17.【當仁不讓】

        [出處]子曰:“當仁不讓于師!(《衛靈公》)

        原意是為了仁,不謙讓,F指遇到應該做的事,就勇敢地承擔起來,決不推讓。

        18.【殺身成仁】

        [出處]“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衛靈公》)

        原指不惜舍棄自己的生命以成全仁德。后泛指犧牲自己生命,以維護正義事業。

        19.【文質彬彬】

        [出處]“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樸實。后形容人舉止文雅,態度從容。

        20.【成人之美】

        [出處]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顏淵》)

        原意是勉勵并幫助別人做好事。后用以表示幫助別人實現其愿望,成全別人的好事的意思。

        21.【既往不咎】

        [出處]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八佾》)

        對以往的'錯誤、罪行不再責備、處分。

        22.【過猶不及】

        [出處]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先進》)

        做過了頭,就跟做得不夠一樣,都是不好的。

        23.【三思而行】

        [出處]“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公冶長》)

        反復考慮后再做。

        24.【無所用心】

        [出處]“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陽貨》)

        沒有開動腦筋。比喻對什么事都不關心。

        25.【察言觀色】

        [出處]“察言而觀色!(《顏淵》)

        琢磨、觀察別人言語、臉色來揣測其心思(以便相機行事)。

        26.【后生可畏】

        [出處]子曰:“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不如今也!”(《子罕》)

        青年人是新生力量,很容易超過老一輩,他們是可敬畏的。

        27.【富貴浮云】

        [出處]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述而》)

        不義而富貴,對于我就像浮云那樣輕飄。比喻把金錢、地位看得很輕。

        28.【樂以忘憂】

        [出處]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述而》)

        快樂得忘了憂愁。

        29.【不亦樂乎】

        [出處]“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學而》)

        不也是很快樂嗎?原指心里很高興。現形容狀態、動作等達到極端、非常的程度。

        30.【望而生畏】

        [出處]“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堯曰》)

        看到了就害怕。

        論語的成語典故助你修身養性2

        1、不恥下問 不以向學問比自己差的或職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為可恥!墩撜Z·公治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2、不得其死 指人不得善終!墩撜Z·先進》:“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3、不亦樂乎 《論語·學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現在常用以表示事態發展到極頂的程度,也表示“淋漓盡致”的意思。

        4、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不擔任那種職務,就不考慮那方面的事情,語出《論語·泰伯》

        5、從心所欲 隨自己的心意,想怎么樣就怎么樣!墩撜Z·為政》:“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6、當仁不讓 語本《論語·衛靈公》“當仁不讓于師”朱熹注:“當仁,以仁為之任也;雖師亦無所遜。言當勇往而必為也!焙髞矸河谩爱斎什蛔尅北硎居龅綉撟龅氖,就要積極主動地去做,不應該推委。

        7、惡衣惡食 粗劣的衣食!墩撜Z·里仁》:“士致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8、發憤忘食 用功學習,努力工作,忘記了吃飯!墩撜Z·述而》:“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爰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女,同“汝”,你;爰,何。)后泛用以形容十分勤奮。

        9、犯上作亂 犯上:觸犯長上;作亂:指造反!墩撜Z·學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10、割雞焉用牛刀 宰雞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做小事情不必費大力氣或大材不能不用!墩撜Z·陽貨》:“子之武城,聞弦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也作“殺雞焉用牛刀”。

        1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工匠要把活兒做好,首先要使工具精良,語出《論語·衛靈公》。

        12、好行小惠 惠:同“慧”,聰明。原指好耍小聰明!墩撜Z·衛靈公》:“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惠,難矣哉!”后也指愛施小恩惠。

        13、后生可畏 后生;年輕人,后輩;畏:這里指敬服。年輕人很容易超過老一輩,他們是可敬畏的!墩撜Z·子罕》:“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后多用此稱贊有志氣有作為的年輕人。

        14、誨人不倦 誨:教導。教人時不嫌疲勞。形容教導特別耐心。《論語·述而》:“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5、惠而不費 惠:施惠,給人以好處;費,耗費。施惠于人,自己又無所耗費!墩撜Z·堯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后來常用以形容有實利而不多費錢財。

        16、家喻戶曉 家家戶戶都知道。形容人人皆知!墩撜Z·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背套ⅰ笆ト嗽O教,非不欲人家喻而戶曉也!

        17、見義勇為 看到了爭議的事情就奮勇地去做。語本《論語·為政》:“見義不為,無勇也。”

        18、舉一反三 比喻從懂得的一點,類推而知道其他的,形容善于類推,能觸類旁通。語本《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

        19、理屈詞窮 利用站不住腳,無話可說。《論語·先進》:“是故惡夫佞者”朱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詞窮,而取辯于口以御人耳。”

        20、鳴鼓而攻之 比喻宣布罪狀,加以聲討。《論語·先進》:“子曰:‘非吾徒也,小子可鳴鼓而攻之可也!

        21、內省不疚 省:省察,反;疚;因歉疚而內心不安。自己反省沒有內心感到慚愧不安的事!墩撜Z·顏淵》:“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22、能近取譬 譬:打比方。能夠就近那自己比方別人。語出《論語·雍也》。意思是要替別人設身處地地著想。推己及人,將心比心。

        23、年富力強 年富:往后的年歲還多,指年輕力壯!墩撜Z·子罕》:“后生可畏”。朱熹注:“孔子言后生年富力強,足以積學而有待,其勢可畏!

        24、匹夫不可奪志 匹夫:一個普通人。一個普通百姓不可能被迫改變志向,形容意志堅定,不可動搖!墩撜Z·子罕》:“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25、輕裘肥馬 裘:皮襖。穿著輕暖的皮襖,騎著肥壯的'駿馬!墩撜Z·雍也》:“赤(公西華)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焙髞砭陀谩拜p裘肥馬”形容生活豪華。

        26、三復斯言 三復:多次反復;斯言:這句話。反反復復地體會這句話。語本《論語·先進》:“南容三復白圭!

        27、殺身成仁 仁:儒家道德的最高準則,語本《論語·衛靈公》“有殺身以成仁!币馑际菫榱顺扇虺删腿实,可以不顧自己的生命,F指犧牲生命,以維護正義生命。

        28、善賈而沽 賈:同“價”。等好的價出賣!墩撜Z·子罕》:“子貢曰:‘有美玉于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币灿脕肀扔鲬巡盼从,等待有賞識他的人才肯效勞出力,或得到高職位才出來做官。

        29、手足無措 措:安放。手腳都不知道該放在哪兒好了。形容慌張得不知如何是好!墩撜Z·子路》:“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30、四體不勤,五谷不分 四體:四肢;勤:勞動。不參加勞動,分不清五谷。《論語·微子》記載:有一次子路跟隨孔丘出外,途中子路落在后面找不到孔子了,正好遇上一位鋤草的老大爺。子路問他說:“子見夫子乎”那老大爺說:“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后泛用以形容脫離勞動,脫離勞動人民。

        31、駟不及舌 意思是言已出口,駟馬也追不及。指說話應當慎重!墩撜Z·顏淵》:“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

        32、溫故知新 溫:溫習;故;舊的。溫習已學過的東西,又有新的體會。《論語·為政》:“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爆F在有時比喻吸取歷史經驗,給認識當前情況提供參考。

        33、文質彬彬 文:文采;質:實質;彬彬:指文和質配合得很好。形容舉止文雅,態度從容不迫。《論語·雍也》:“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34、血氣方剛 血氣:精力;方:正在。形容年輕人精力正旺盛。《論語·季氏》:“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

        35、循序漸進 循:依照,沿著。依照次序逐步地向前。《論語·憲問》“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朱熹注“不得于天而不怨天,不合于人而不尤人,但知下學而自然上達;此但自言其反自修,循序漸進耳。”

        36、循循善誘 循循:有次序的樣子;誘:引導!墩撜Z·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后來泛用以表示善于有步驟地引導,教育。

        37、言必有中 不說則已,一說就說得正確。《論語·先進》:“夫人不言,言必有中!保牵

        38、言不及義 及:涉及;義,這里指正經事情。說話一點也不涉及正經的道理《論語·衛靈公》:“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惠,難矣哉!”

        39、一言以蔽之 蔽:概括。用一句話來概括。語出《論語·為政》:“《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40、以直報怨 直:正直。以公道來對待自己怨恨的人。《論語·憲問》:“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論語的成語典故助你修身養性3

        1.犯上作亂

        不好犯上,而好作亂,未之有也。(《學而篇》)

        釋:不喜歡觸犯上級,卻喜歡造反,從來沒有這種人。

        2.巧言令色

        巧言令色,鮮矣仁。ā秾W而篇》)

        釋:花言巧語,偽善的面貌,這種人很少有仁德的。

        3.言而有信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學而篇》)

        釋:同朋友交往,說話要誠實守信。

        4.三十而立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為政篇》)

        釋:三十歲時能確立自己立足的事業,四十歲時,對很多事情不再迷惘、困惑;五十歲時,知曉自己是什么樣的人生命運。

        5.知之為知之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篇》)

        釋: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6.是可忍,孰不可忍

        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八佾篇》)

        釋:這種事情也能夠忍受的話,還有不能忍的事嗎?

        7.既往不咎

        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八佾篇》)

        釋:已經做的事不便再解釋,已經完成的事不便再勸解,已經過去的事不便再追究。

        8.盡善盡美

        盡善矣,又盡美也。(《八佾篇》)

        釋:美極,而且好極。

        9.見賢思齊

        見賢而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篇》)

        釋:看見賢人,便應該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便應該自己反省,有沒有同他類似的毛病。

        10.文質彬彬

        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篇》)

        釋:文采與做人的本質,相匹配,這才是君子。

        11.敬而遠之

        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雍也篇》)

        釋:以敬拜的態度對待鬼神,但保持應有的距離,這可以說是聰明的做法。

        12.舉一反三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述而篇》)

        釋:教給他東方,他卻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便不再教他。

        13.暴虎馮河

        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述而篇》)

        釋:只知道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不用船只去渡河,不懂得以智取勝,這樣死都不知后悔的人,我是不和他共事的。

        14 .三月不知肉味

        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述而篇》)

        釋:孔子在齊國聽到《韶》的樂曲,回味無窮,很長時間嘗不出肉味。

        15.樂在其中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述而篇》)

        釋: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臂做枕頭,其中自有樂趣。

        16.擇善而從

        多聞,擇善而從。(《述而篇》)

        釋:多多地聽,選擇其中好的`加以接受。

        17.任重道遠,死而后已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泰伯篇》)

        釋:讀書人不能不剛強而有毅力,因為他肩負重任,路程遙遠。以實現仁德于天下為己任,難道使命不沉重嗎?到死方休,難道遙遠嗎?

        18.空空如也

        有鄙夫問于我,空空如也。(《子罕篇》)

        釋:有一個下等人問我種莊稼之事,我對此就一無所知。

        19.循循善誘

        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子罕篇》)

        釋:老師善于有步驟地引導我們,用廣博的知識來充實我,用一定的禮儀來約束規范我的行為,使我不想跟他學習都不可能。

        20.后生可畏

        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子罕篇》)

        釋:少年人是最可敬畏的,怎知他將來比不上我們現在的人呢?

        21.升堂入室

        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先進篇》)

        釋:子由學問已經不錯,只是還不夠精深罷。

        22.過猶不及

        子曰:過猶不及。(《先進篇》)

        釋:孔子說:事情要恰到好處,做過分,效果甚至還不如做得不夠。

        23.四海之內皆兄弟

        四海之內皆兄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顏淵篇》)

        釋:天下之大,到處都是好兄弟——君子又何必擔心沒有好兄弟呢?

        24.成人之美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顏淵篇》)

        釋: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不促成別人的壞事。

        25.察言觀色

        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顏淵篇》)

        釋:怎樣才是達呢?品行正直,遇事講理,善于分析別人的言語,觀察別人的臉色,替下邊的人著想。

        26.言必信,行必果

        言必信,行必果。(《子路篇》)

        釋:言語一定要誠信,行為一定要果斷。

        27.怨天尤人

        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憲問篇》)

        釋:不怨恨天,不責備人,學習一些平常的知識,卻透徹解很高深的道理。

        28.一以貫之

        非也,予一以貫之。(《衛靈公篇》)

        釋:不對的,我對此從來就是持否定態度。

        29.殺身成仁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衛靈公篇》)

        釋:志士仁人,不因貪生怕死而損害仁德,只勇于犧牲來成全仁德。

        30.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衛靈公篇》)

        釋:孔子說:“一個人若沒有長遠的考慮,一定會困惑于眼前的憂患!

        31.言不及義

        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ā缎l靈公篇》)

        釋:同大家整天在一塊,說沒有道理的話,只喜歡賣弄小聰明,這種人真難教導。

        32.因人廢言

        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衛靈公篇》)

        釋:君子不因為說得好便獎賞他,不因為他犯過錯而廢棄他正確的話。

        33.當仁不讓

        當仁,不讓于師。(《衛靈公篇》)

        釋:對待仁德的問題,就是面對老師,也不同他遷就。

        34.性相近,習相遠

        性相近也,習相遠也。(《陽貨篇》)

        釋:人的性情原本相差無幾,因為后天的學習,便產生巨大的差距。

        35.殺雞焉用宰牛刀

        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陽貨篇》)

        釋:孔子微微笑著,說道:“殺雞,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大材小用。

        36.色厲內荏

        色厲而內荏,譬如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陽貨篇》)

        釋:表面嚴厲,內心怯懦,若用壞人作比喻,就像個挖洞跳墻的小偷罷!

        37.道聽途說

        道聽而涂說,德之棄也。(《陽貨篇》)

        釋:聽到路邊傳言就添油加醋四處傳播,這種行為是道德品質中厭棄的惡習。

        38.患得患失

        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陽貨篇》)

        釋:當他沒有得到的時候,生怕得不著。已經得著,又怕失去。

        39.飽食終日,無所用心

        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ā蛾栘浧罚

        釋:整天吃飽飯,什么事也不做,不行的呀!

        40.學而優則仕

        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子張篇》)

        釋:做官,有余力便去學習;學習,有余力便去做官。

        論語的成語典故助你修身養性4

        1、(述而不作)述:闡述前人學說;作:創作。指只敘述和闡明前人的學說,自己不創作。

        2、(一言興邦)指一句話可以興國。(出處)《論語·子路》:“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

        3、(成人之美)成全別人的好事。(出處)《論語·顏淵》:“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4、(斗筲之器)比喻氣量狹窄的人。(出處)《論語·子路》:“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5、(言必有中)中:正對上。指一說話就能說到點子上。(出處)《論語·先進》:“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6、(鳴鼓而攻之)比喻宣布罪狀,遣責或聲討。(出處)《論語·先進》:“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7、(當仁不讓)遇到應該做的事就積極主動去做,不推讓。(出處)《論語·衛靈公》:“當仁不讓于師!

        8、(有教無類)類:類別。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出處)《論語·衛靈公》:“子曰:‘有教無類!

        9、(無可無不可)表示怎樣辦都行,沒有一定的主見。(出處)《論語·微子》:“我則異于是,是無可無不可!

        10、(輕裘肥馬)穿著輕暖的皮襖,騎著肥壯的好馬。形容生活闊綽。(出處)《論語·雍也》:“赤之造齊也,乘肥馬,衣輕裘!

        11、(逝者如斯)用以形容光陰如流水一去不返。(出處)《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12、(斐然成章)形容文章富有文采,很值得看。(出處)《論語·公冶長》:“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載之。”

        13、(不恥下問)不以向學問比自己差的或職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為可恥。(出處)《論語·公治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14、(朝聞夕死)早晨聞道,晚上死去。形容對真理或某種信仰追求的迫切。(出處)《論語·里仁》:“朝聞道,夕死可矣!

        15、(匹夫不可奪志)雖是平民也不可強迫他放棄主張。(出處)《論語。子罕》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16、(飽食終日)終日:整天。整天吃飽飯,不動腦筋,不干什么正經事。(出處)《論語·陽貨》:“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

        17、(見義勇為)看到正義的事便勇敢地去做。(出處)《論語·為政》:“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18、(發憤忘食)努力學習或工作,連吃飯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奮。(出處)《論語·述而》:“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19、(察言觀色)觀察別人的說話或臉色。多指揣摸別人的心意。(出處)論語·顏淵》:“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20、(犯上作亂)犯:干犯。封建統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義。(出處)《論語·學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21、(見賢思齊)看到德行高的人,就想學得與他一樣。(出處)《論語·里仁》:“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22、(一言以蔽之)蔽:遮,引伸為概括。用一句話來概括。(出處)《論語·為政》:“《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23、(惠而不費)惠:給人好處;費:耗費。給人好處,自己卻無所損失。(出處)《論語·堯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

        24、(能近取譬)譬:打比方。能就自身打比方。比喻能推己及人,替別人著想。(出處)《論語·雍也》:“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25、(欲速不達)欲:想要。想求快速,反而不能達到目的。(出處)《論語·子路》:“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26、(內省不疚)指自我反省,內心并不感到慚愧不安,即沒有做有愧于心的事。(出處)《論語·顏淵》:“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27、(天下歸心)形容天下老百姓心悅誠服。(出處)《論語·堯曰》天下歸心: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

        28、(手足無措)措:安放。手腳不知放到哪兒好。形容舉動慌張,或無法應付。(出處)《論語·子路》:“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29、(以德報怨)不記別人的仇,反而給他好處。(出處)《論語·憲問》:“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30、(惡衣惡食)惡:粗劣的。指粗劣的衣服和食物。(出處)《論語·里仁》:“士之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31、(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不擔任這個職務,就不去過問這個職務范圍內的事情。(出處):《論語·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32、(聽其言而觀其行)聽了他的話,還要看他的行動,指不要只聽言論,還要看實際行動。(出處)《論語·公冶長》:“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33、(循循善誘)循循:有次序的樣子;誘:引導,指善于引導別人進行學習。(出處)《論語·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

        34、(富貴浮云)意思是不義而富貴,對于我就象浮云那樣輕漂,比喻把金錢、地位看得很輕。(出處)《論語·述而》:“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35、(色厲內荏)色:神色,樣子;厲:兇猛;荏:軟弱,外表強更,內心虛弱。(出處)《論語·陽貨》:“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穿窬之盜也與!

        36、(既往不咎)原指已經做完或做過的`事,就不必再責怪了,現指對以往的過錯不再責備。(出處)《論語·八佾》:“成事不說,逐事不諫,既往不咎!

        37、(道聽途說)道:道路;途:路途。路上聽來的又在路上傳播的話。泛指沒有根據的傳聞。(出處)《論語·陽貨》:“道聽而涂(途)說,德之棄也。

        38、(言不及義)及:涉及;義:正經的道理。指凈說些無聊的話.沒有一句正經的。(出處)《論語·魏靈公》:“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39、(文質彬彬)彬彬:配合諧調。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樸實,后形容人文雅有禮貌。(出處)《論語·雍也》:“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40、(朽木不可雕)這個成語也稱“朽木糞土,比喻人已經敗壞到不可救藥的地步。(出處)《論語·公冶長》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也!

        41、(怨天尤人)天:天命,命運;尤:怨恨,歸咎。指遇到挫折或出了問題,一味報怨天,責怪別人。(出處)《論語·憲問》:“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

        42、(見危致命)在危急關頭勇于獻出自己的生命。同“見危授命”。(出處)《論語·子張》:子張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

        43、(學而優則仕)優:有余力,學習了還有余力,就去做官。后指學習成績優秀然后提拔當官。(出處)《論語·子張》:“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44、(后生可畏)后生:青年人,后輩;畏:敬畏,佩服。指青年人勢必超過前輩,令人敬畏。(出處)《論語·子罕》:“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45、(敬而遠之)敬:尊重;遠:不接近;之:代詞,指對象。表示尊敬卻有所顧慮不愿接近。(出處)《論語·雍也》:“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46、(仁人志士)原指仁愛而有節操,能為正義犧牲生命的人,F在泛指愛國而為革命事業出力的人。(出處)《論語·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47、(中道而廢)中道:中途。半路就停止了。(出處)《論語·雍也》中道而廢: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弊釉唬骸傲Σ蛔阏,中道而廢,今女畫!

        48、(盡善盡美)極其完善,極其美好。指完美到沒有一點缺點。(出處)《論語·八佾》:“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49、(簞食瓢飲)形容極為清貧的生活。后用為生活簡樸,安貧樂道的典故。(出處)《論語·雍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50、(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人到臨死,他說的話是真心話,是善意的。(出處)《論語·泰伯》:“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51、(溫故知新)溫:溫習;故:舊的。溫習舊的知識,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也指回憶過去,能更好地認識現在。(出處)《論語·為政》:“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52、(舉一反三)反:類推。從一件事情類推而知道其它許多事情。比喻善于學習,能夠由此及彼。(出處)《論語·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53、(不亦樂乎)乎:文言中用為疑問或反問的語氣助詞,這里相當于“嗎”。用來表示極度、非常、淋漓盡致地意思。(出處)《論語·學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54、(殺身成仁)表示為了成全仁德,可以不顧自己的生命;驗榱司S護正義事業而犧牲生命。(出處)《論語·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55、(割雞焉用牛刀)也做“殺雞焉用牛刀”。宰雞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做小事情不必費大力氣或大材不能不用。(出處)《論語·陽貨》:子之武城,聞弦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

        論語的成語典故助你修身養性5

        1、見義勇為:語本《論語·衛靈公》“見義勇為于師”朱熹注:“當仁,以仁為之任也;雖師亦無所遜。言當勇往而必為也!必屎蠓河谩耙娏x勇為”暗示遇到應該做的事,就要積極主動地去做,不該該推委。

        2、大逆不道:犯上:觸犯長上;反叛:指造反。《論語·學而》:“不好犯上而好反叛者,未之有也!

        3、發憤忘食:用功進修,努力工作,忘記了吃飯!墩撜Z·述而》:“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分歧紕繆。子曰:“女爰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女,同“汝”,你;爰,何。)后泛用以形容十分勤勞。

        4、不亦樂乎:《論語·學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現在經常使用以暗示事態發展到極頂的水平,也暗示“淋漓盡致”的意思。

        5、眾所周知:家家戶戶都知道。形容每一人皆知!墩撜Z·泰伯》:“民可使由之,不成使知之。“程注”圣人設教,非不欲人家喻而戶曉也!

        6、觸類旁通:比方從懂患上的一點兒,類推而知道其它的,形容長于類推,能觸類旁通。語本《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

        7、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意為不擔任那種職務,就不思量那方面的工作,語出《論語·泰伯》

        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匠要把活兒做好,起主要使東西精巧,語出《論語·衛靈公》。

        9、不恥下問:不以向學問比本身差的或者官位比本身低的人請教為可恥。《論語·公治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10、不患上其死:指人不患上善終!墩撜Z·先進》:“若由也,不患上其死然!

        11、割雞焉用牛刀:宰雞何須用宰牛的`刀。比方做壯工作不必費大力氣或者大材不能不消。《論語·陽貨》:“子之武城,聞弦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也作“殺雞焉用牛刀”。

        12、見義勇為:看到了爭議的工作就奮勇地去做。語本《論語·為政》:“見義不為,無勇也。”

        13、惡衣惡食:粗劣的衣食!墩撜Z·里仁》:“士致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14、理屈辭窮:利用站不住腳,無話可說。《論語·先進》:“是故惡夫佞者“朱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辭窮,而取辯于口以御人耳!

        15、誨人不倦:誨:輔導。教人時不嫌委頓。形容輔導特別耐煩。《論語·述而》:“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論語的成語典故助你修身養性】相關文章:

      30句英語勵志成語 助你求職成功11-15

      三招助你成功就業02-22

      職業規劃助你升職加薪11-29

      四招助你搞定英文面試05-28

      良好心態助你馳騁職場11-11

      職場5個魅力助你成功11-11

      助你成功的十條忠告11-11

      寶典:“職場五魅”助你成功11-11

      另類招數助你加密Word文檔11-11

      巧用Excel幫助你查郵編02-18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人妻中文字幕不卡精品| 蜜桃视频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91久久精品一二三区蜜桃| 平昌县| 亚洲国产福利成人一区二区| 日本牲交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免费观看视频1区| 广德县| 凤庆县| 九九99久久精品在免费线97| 成人国产乱对白在线观看| 国产传媒在线视频| 激情五月婷婷六月俺也去| 中文字幕乱码免费在线视频| 亚洲av人妖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日本人妻一区| 亚洲AⅤ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东明县| 锦州市| 国产精品不卡在线视频| 乾安县| 国产一区中文字幕手机在线| 武清区|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专区| 2020亚洲国产| 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高清| 伊人色综合九久久天天蜜桃 | 景德镇市| 遂平县| 余江县| 日韩精品国产一区二区| 和顺县| 91免费国产| 超级碰碰人妻中文字幕| 国产中文字幕乱码在线| 自慰高潮网站在线观看| 激情五月天俺也去综合网| 亚洲日韩AV无码美腿丝袜| 免费视频成人 国产精品网站| 国产激情视频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