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二区在线,久久久精品免费观看国产,无码日日模日日碰夜夜爽,天堂av在线最新版在线,日韩美精品无码一本二本三本,麻豆精品三级国产国语,精品无码AⅤ片,国产区在线观看视频

      UNIX常用的管理命令的使用論文

      時間:2024-10-29 16:37:01 管理畢業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UNIX常用的管理命令的使用論文

        一.引言

      UNIX常用的管理命令的使用論文

        UNIX系統作為一種強大的多用戶分時操作系統,在越來越多的場合受到了應用,同時,對UNIX的系統管理的要求也隨之越來越多,但目前的書籍對UNIX系統管理命令介紹的并不是很多。本文主要是針對UNIX系統管理員,以SUNSOLARIS2.6系統例,列舉了一些UNIX常用的管理命令的使用及其使用中遇到的問題和解決方法,供大家參考。

        二.常用系統管理命令介紹

        1.share和mount命令

        這是系統管理員常用的兩個命令,share命令用于把本機的目錄共享出來,以便其它UNIX系統可以使用;mount命令則用于把其它UNIX系統共享出來的目錄掛接到本機的掛接點上,從而可以使用其它UNIX系統的資源。例如:

        在機器A上輸入machineA#share-Fnfs-orw/share-dir

        在機器B上輸入machineB#mount-FnfsmachineA:/share-dir/mount-point

        第一條命令把機器A的share-dir目錄共享出來,并且共享的權限是可讀寫;

        第二條命令把機器A的共享目錄掛接到機器B的mount-point目錄上。

        完成這兩個命令后,用戶在機器B上通過對mount-point的訪問就可以操作機器A上的share-dir目錄了。

        但是有時我們操作時,在機器B上執行了mount命令后,會返回"RPC:Programnotregistered"這樣的錯誤,這是因為在機器A上缺少mountd和nfsd這兩個守護進程(daemon)。UNIX系統啟動時,系統會自動檢查/etc/dfs/dfstab文件,如果文件中有要共享的資源,則啟動這兩個守護進程,反之,則不啟動。所以如果我們在/etc/dfs/dfstab中沒有內容,則系統不能啟動mountd和nfsd這兩個守護進程,用share命令共享的目錄也不能真正被別的系統共享。

        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很簡單,我們可以把要共享的目錄放入/etc/dfs/dfstab中,則下一次系統啟動時會自動共享這個目錄;另外,我們也可以手動啟動這兩個守護進程,方法是首先用超級用戶(root)登陸,在命令行輸入如下命令:

        machine_A#/etc/rc3.d/S15nfs.serverstart

        或輸入:

        machine_A#/usr/lib/nfs/mountd

        machine_A#/usr/lib/nfs/nfsd-a16

        就可以啟動這兩個守護進程了。

        守護進程啟動后,共享目錄才真正被共享出去,這時再在機器B上用mount命令就可以把機器A的目錄掛接到機器B上了。

        2.quota系列命令

        UNIX作為一種多用戶系統,它允許多個用戶共同使用系統的資源,包括系統的內存,CPU和硬盤。在默認情況下,系統并不會限制每個用戶可以使用硬盤空間的大小,所以如果用戶惡意使用硬盤,或用戶由于疏忽,將硬盤空間全部占用,將導致其他用戶無法使用硬盤,從而使系統性能下降,甚至有崩潰的危險。

        其實,UNIX提供的quota系列命令可以幫助我們解決這個問題,這些命令包括:

        quota:顯示用戶的硬盤限額和使用情況。

        edquota:為每個用戶設定硬盤限額。

        quotaon:啟動文件系統硬盤限額服務

        quotaoff:關閉文件系統硬盤限額服務

        repquota:顯示當前硬盤限額狀態

        配置這項服務的方法很簡單。但在使用硬盤限額服務之前,我們要明白硬限制和軟限制這兩個概念。所謂硬限制是指對資源節點和數據塊的絕對限制,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允許用戶超過這個限制;而軟限制是指用戶可以在一定時間范圍內(默認時為一周,在/usr/include/sys/fs/ufs_quota.h文件中設置)超過軟限制的額度,在硬限制的范圍內繼續申請資源,同時系統會在用戶登錄時給出警告信息和仍可繼續申請資源剩余時間。如果達到時間期限,用戶的硬盤使用仍超過軟限制的額度,則系統將不允許用戶再申請硬盤資源。

        明白了這兩個概念,我們就可以配置硬盤限額服務了,首先我們必須在要限制的文件系統的根目錄下建立一名字為quotas的文件,該文件的所有者應是root,且其它用戶不可以對它進行寫操作。方法是:

        #cd/home(進入文件系統根目錄,注意并不是系統根目錄,本例為/home目錄)

        #touchquotas(創建一名字為quotas的空文件)

        #chmod644quotas(更改文件屬性,使只有root可以對它進行寫操作)然后,我們編輯/etc/vfstab文件,找到要進行硬盤限額服務的文件系統,并將mountoption字段的值設為rq,然后并存盤退出。完成這兩步后,我們使用edquota命令為每個用戶設置硬盤限額,在root權限下輸入以下命令:

        #edquotausername這時系統會自動生成一個臨時文件,并且有如下內容:

        fs/usersblocks(soft=0,hard=0)inodes(soft=0,hard=0)

        其中fs字段表明使用硬盤限額的文件系統,本例為/users,block和inodes表明用戶可以使用的硬盤千字節數和I節點數,即用戶可使用的硬盤空間和可建立的文件數,soft和hard分別對于前面提及的軟限制和硬限制。

        編輯這個文件,把軟,硬限制設置到合適的數值,然后存盤退出。這時我們可以看到quotas文件的大小已經被改變,說明用戶的限額已經儲存。重復這條命令,給每一個用戶都配置硬盤限額。另外,如果我們分配給用戶的硬盤限額都相同,我們可以使用"-p"參數而不用為每個用戶都編輯一個文件,它的使用方法是:

        #edquota-preference-usernameusername

        編輯完文件后,我們就可以用quotaon來啟動服務了,在root權限下輸入#quotaon/users

        就可以啟動限額服務。如果我們要查看各個用戶的當前使用情況,可以使用

        repquota命令,在root權限下輸入:

        #repquota/users

        系統會顯示:從中我們可以很容易看到用戶的硬盤和文件的使用情況以及超過軟限制后仍可申請資源的時間等等。

        當然我們可以用quotaoff取消硬盤限額服務。另外,系統還提供quotacheck命令對限額的一致性進行檢查。

        3.ifconfig命令

        ifconfig命令用于查看和更改網絡接口的地址和參數,如果要顯示某臺UNIX主機的IP地址,我們可以在命令行下輸入:

        $ifconfig-a系統會顯示網絡接口的名稱,接口的狀態(upordown),接口的IP地址和掩碼等信息。

        如果我們要更改網絡接口的IP地址,可以在root權限下輸入:

        #ifconfighme0down

        #ifconfighme0202.1.2.3netmask255.255.255.0up

        首先,使用down命令參數把網絡接口hme0的服務暫時停止,然后再用ifconfig命令給接口分配新的IP地址和掩碼,并啟動網絡接口服務。本例中把hme0接口的IP地址設為202.1.2.3,掩碼為255.255.255.0。

        我們也可以通過改變文件/etc/hosts中的IP地址的值并重新啟動系統來更改機器的IP地址。

        在系統啟動時,網絡接口服務時自動被啟動的,我們不需要手動地創建網口服務,但有時我們更改了網卡或增加了網卡后,系統不能自動啟動該接口服務,這時我們需要手動創建網口服務,在root權限下輸入:

        #ifconfighme0plumb

        即可以為接口le0創建網口服務。

        相應地,用ifconfig帶unplumb參數可以停止服務并關閉網絡接口,這時我們再用ifconfig-a命令將看不到該網絡接口。

        4.format命令

        format也是一個重要的系統管理命令,但由于它的破壞性極大,使用時一定要小心。format命令主要有兩個用途,即格式化硬盤和重新對硬盤分區,下面分別加以說明:

        1)格式化硬盤和DOS一樣,UNIX的硬盤在使用之前也需要格式化,在對它格式化之前,我們要用單用戶形式重啟動系統

        #reboot-s

        啟動后用root用戶登錄,然后在命令行下輸入:

        #format系統會顯示所有的硬盤并讓我們選擇要格式化的硬盤:

        本例中系統有兩個SUN2.1G的硬盤,我們選擇1并回車,系統會顯示如下菜單:

        在提示符下輸入type來選擇硬盤類型,系統會列出它支持的硬盤類型,選擇合適的硬盤類型并輸入相應的代碼(也可以輸入0讓系統自動檢測)。選擇完硬盤類型后,就可以配置硬盤分區,有關分區的具體操作請參見"2)重新分區"一節。

        配置結束后,輸入format命令進行格式化,這將花費一定的時間,具體時間的長短受機器型號和硬盤大小的影響。格式化完成后,就可以輸入quit命令退出了。

        硬盤格式化后,并不能立即被使用,我們還需要在上面創建文件系統,使用命令newfs來為每一個分區創建文件系統:

        #newfs/dev/rdsk/c0t1d0s0

        #newfs/dev/rdsk/c0t1d0s1參數的具體數值根據分區的情況來設置。另外,如果該硬盤包含啟動分區(根分區),我們需要手動安裝啟動模塊,安裝之前首先要有UNIX系統安裝光盤,我們通過光盤啟動后,將系統根分區掛接上,并從光盤安裝啟動模塊,具體方法如下:

        #rebootcdrom-s(從光盤啟動,并進入單用戶模式)

        #mount/dev/dsk/c0t1d0s0/mnt(將系統根分區掛接到mnt目錄下)

        #cp/ufsboot/mnt

        #installboot/lib/fs/ufs/bootblk/dev/rdsk/c0t1d0s0(安裝啟動模塊)

        #umount/mnt(卸下掛接)

        #reboot(重啟動)

        至此,硬盤的格式化操作已經完成,我們可以使用該硬盤了。

        2)重新分區

        format命令也可以對硬盤進行重新分區。重新分區后,受影響分區上的所有文件將被清除,所以在進行這個操作前,我們應注意要先對文件系統進行備份。重新分區的具體方法如下:

        首先我們要進入單用戶形式,并用root用戶登錄,然后在命令行下輸入:

        #format

        系統會顯示所有的硬盤并讓我們選擇硬盤:我們選擇0并回車,系統會顯示如下菜單:

        輸入partition,再輸入modify,回車,系統提示用戶選擇分區基礎(partitioningbase),選擇1,回車,系統會顯示:

        我們把分區6作為自由分區,這意味如果其它分區大小變化,自由分區6用來作為硬盤空間的積累或減少。然后按系統要求輸入期望的分區值,format會自動調整分區柱面邊界,使各個分區之間沒有空隙。回車確認該分區表,并給該分區表命名,確認后退出format命令。

        分區結束后,我們要用newfs命令為改變的分區創建文件系統

        #newfs/dev/rdsk/c0t0d0s6

        然后將備份的文件拷回,完成硬盤分區的更改工作。

        這里要再一次提到的是,format命令具有極大的破壞性,很容易導致數據丟失,甚至系統崩潰,所以在使用它的時候一定要小心。

        5.fsck命令

        fsck命令也是一個經常使用的命令,它用于對文件系統進行檢查,并對損害的文件系統進行修復。

        fsck的語法如下:

        fsck(-Ffstype)(-v)(-m)(-special…)

        fsck(-Ffstype)(-v)(-y|Y|n|N)(-ofstypeoptions)(special…)

        其中:

        -Ffstype:說明被檢查的文件系統的類型

        -v:返回完成的命令行,但不運行

        -y|Y:對所有問題均回答Yes

        -n|N:對所有問題均回答No

        -m:對文件系統進行檢查,不修復文件系統,如果文件系統經檢查后是可安裝

        的,則顯示ufsfsck:sanitycheck:/dev/rdsk/c0t0d0s0okay.

        -o:文件系統類型選項,選項由逗號分隔,最常用的選項有兩個:

        P:整理(preen)模式

        F:強制檢查模式,此選項忽略文件系統狀態標志。

        運行fsck后,該命令會分6個階段對文件系統進行檢查,這六個階段分別是:

        階段1:檢查塊和塊的大小

        階段2:檢查路徑名

        階段3:檢查連接性

        階段4:檢查參考記數

        階段5:檢查自由塊列表

        階段6:補救自由塊列表

        fsck在對每個階段進行檢查時,如果發現錯誤,會提示用戶進行修改,常見的一些錯誤有:

        1)移去一個沒有相關文件的目錄入口

        這時用戶可以回答Yes或Y來刪除該目錄入口。

        2)重連接一個已分配但不能訪問的文件:

        fsck找到了一個已分配的I節點,但卻不可訪問(該節點沒與任何目錄連接),這時一般對fsck的"RECONNECT?"回答Yes,即把該I節點連接到lost+found目錄下,文件名即是I節點號,之后管理員應檢查該文件類型,判明該文件用途,再將該文件拷貝到相應目錄下。

        3)連接數調整

        在交互方式下,fsck若發現連接數不一致,將詢問用戶采取何種行動,本例發現一目錄的I節點連接數與該目錄的真實連接數不一致。

        這時用戶應該回答Yes或Y來改正連接數。

        4)自由塊表不一致

        fsck查出未分配塊數與超級塊中所給出的自由塊表不一致。

        這時用戶應該回答Yes或Y來修正超級塊。

        從上面的出錯信息和處理方法可以發現,對于fsck詢問的問題大多數情況下都可以用Yes來回答,所以在實際應用時,可以用"-y"選項來執行該命令對硬盤進行檢

        查和修復。

        6.route命令

        route命令主要用于手動配置靜態路由表。例如我們要增加一條通過網關到達令一子網的路由,命令如下:

        #routeaddnetremote_net_ipgateway_ip1

        其中add代表要增加路由,net表示路由到達的是一個網絡而不是一臺主機,1代表遠端網絡需通過網關才能到達,而不是直接與它相連(直接通過網絡接口相連時,該參數用0)。

        在Solaris2.6中,也可以使用如下命令:

        #routeadd-netremote_net_ipgateway_ip-netmasknetmask

        #routeadd-hosthost_iplocal_interface_ip-interface

        其中第一條命令與上面介紹的命令完成相同的任務,而第二條命令則代表要建立一條通過網絡接口到達另一臺主機的路由。

        當然,我們使用"","change"命令參數可以對路由表中的路由信息進行刪除和修改。

        執行完route命令后,我們可以?quot;netstat-rn"命令查看當前的路由信息:

        從路由表中可以知道當前共有5條路由,其中到達224.0.0.0和127.0.0.1的路由分別是廣播路由和本地路由,是由系統默認設置的。到達主機202.77.111.22的路由是通過本機網絡接口連接的,到達網絡202.77.112.0的路由則是通過網關202.77.111.1連接的。

        通過route配置路由表后,該路由信息會一直保存到下次系統重啟。系統重啟后,則要重新配置路由表。通過修改文件/etc/defaultrouter可以設置一些默認路由,這些路由在系統每次啟動時都會被加到路由表中,而不必每次啟動都用route命令來配置路由表。/etc/defaultrouter文件的格式如下:

        $cat/etc/defaultrouter

        202.77.111.1

        該文件中現在只有一條默認路由,IP地址是202.77.111.1,這代表系統將把所有不屬于本地的數據包都通過網關202.77.111.1發送出去。

        有時UNIX系統安裝完成后,/etc目錄下并不存在defaultrouter文件,這時我們可以手工創建該文件,并編輯好默認路由,然后重啟。系統啟動后,就會自動使用配置好的默認路由信息了。

        三.UNIX系統管理常見問題及解決方法

        1.忘記root密碼

        root用戶又被稱為超級用戶,它是權限最高的用戶,一旦它的密碼被忘記,將給系統的維護和管理帶來很多困難,下面是忘記root密碼時的處理方法:

        首先,我們需要從CD-ROM啟動系統,命令是:

        #bootcdrom-s

        系統啟動后,我們要把硬盤根分區掛接到光盤文件系統的/mnt目錄上,執行:

        #mount/dev/dsk/c0t0d0s0/mnt

        (該例假設根文件系統是/c0t0d0s0)

        編輯硬盤根分區的shadow文件,將root的密碼項位置設為空。

        #cd/mnt/etc

        #vishadow

        注意,有的系統要編輯/etc/passwd文件而不是/etc/shadow文件。

        改完文件后,將掛接的根文件系統卸下。

        #umount/mnt

        重新啟動系統,并設置新的root密碼。

        2.系統無法啟動

        系統無法啟動的原因大致如下:

        1)錯誤的引導設備

        假如因為指定了錯誤的引導設備使系統不能引導,我們可以在PROM監控等級下利用"probe-scsi","probe-scsi-all"和"probe-ipi"命令來查看有什么設備被連

        到系統上,并得到啟動設備的devalias名。進入PROM的方法是當系統啟動時,同時按下"STOP"鍵和"a"鍵,這時系統出現提示符ok>,即表明系統當前處于PROM

        監控等級。

        用printenv顯示當前配置情況,如果發現引導設備不正確,可用setenv來重新設置:

        ok>setenvboot-devicedevalias

        用reset命令重新啟動系統,或set-defaults恢復缺省值。

        2)缺少重要的系統文件,或文件無效

        這時可以用"-a"選項來引導系統,系統將提供交互式的引導過程,如果有找不

        到文件時,系統會提示用戶給出適當的文件名。

        3)缺少關鍵的系統文件,或文件無效

        例如缺少/etc/passwd文件,這時系統可能會引導,但是沒有任何用戶可以注冊。修復方法是用光盤啟動,掛接根文件系統并編輯/etc/passwd文件。

        4)無法掛接遠程文件系統

        系統啟動時,會自動執行/etc/vfstab文件,如果在文件中有無法掛接的遠程文件系統,則系統會一直處于等待和重試狀態,無法進入登錄界面。解決辦法是用單用戶啟動,編輯/etc/vfstab文件,刪除錯誤的掛接內容。

        3.鍵盤失效

        如果出現鍵盤失效的情況,即用戶在鍵盤上輸入信息而屏幕上沒有響應,首先要檢查硬件的連接,即查看鍵盤與主機的連接是否完好,連接導線是否有折斷或損害情況。

        如果硬件連接沒有問題,則查看是否不小心使用了鎖屏命令。方法是,按下"Ctrl+q"鍵,如果系統有響應,則說明是因為用戶按下了"ctrl+s"鍵將屏幕暫時鎖住的原因。鎖住后的屏幕將不顯示用戶從鍵盤輸入的信息,但輸入的信息依然能夠執行。

        如果系統仍沒有響應,我們則要重新啟動系統,進入PROM狀態,輸入printenv命令,并查看inputdevice項的值,如果它的值不是keyboard,用

        ok>setenvinputdevicekeyboard

        來使鍵盤成為輸入設備,然后再次重啟系統,這時系統將會響應用戶的輸入了。

        4.cron或at命令不能執行

        UNIX系統并不允許任何用戶都可使用cron進行作業調度,對用戶的限制有兩個文件,它們是/etc/cron.d/cron.allow和/etc/cron.d/cron.deny。

        如果用戶名被添加到/etc/cron.d/cron.allow文件中,則該用戶被允許使用cron,而不在該文件中的用戶則不允許使用,如果用戶被添加到/etc/cron.d/cron.deny中,則該用戶不能使用cron,其它用戶則可以使用cron。通常我們根據需要配置其中一個文件就可以了。

        如果用戶被允許使用cron,則可以用命令

        $crontabmyCronFile

        在系統的/var/spool/cron/crontabs目錄中安裝自己的作業調度控制文件。

        at和cron相似,要使用at,需要配置/etc/cron.d/at.allow或/etc/cron.d/at.deny文件。

        5.在Telnet時不能用root登錄

        在默認情況下,出于安全性考慮,UNIX系統不允許在系統操作臺(console)以外的終端用root登錄,所以有時我們通過Telnet用root登錄時,會返回

        "notonsystemconsole"

        這樣的錯誤,這時,我們可以通過修改/etc/default/login文件來允許root通過Telnet登錄。具體方法是,編輯login文件,找到下面的一行:

        CONSOLE=/dev/console

        將這一行注釋掉,即在行首加上"#"符,存盤退出,再次使用Telnet時,root就可以登錄了。

        6.關于目錄的訪問權限

        我們都知道UNIX系統中的每一個文件都有相應的訪問權限,系統根據該權限來控制用戶對文件的訪問,UNIX系統中的目錄也有相應的訪問權限,但它的定義與文件有些不同。

        讀權限:

        對目錄的讀權限表示用戶可以查看該目錄的內容,即可以對該目錄使用象"ls"這樣的命令。

        寫權限:

        對目錄的寫權限表示用戶可以在該目錄下建立新文件或將其中的文件刪除,不論此時用戶對該文件是否有寫權限。

        執行權限:

        執行權限指用戶可以在該目錄下搜索文件,也即可以使用該目錄下具有相應訪問權限的文件。

        四.總結

        以上介紹的管理維護命令只是UNIX系統維護管理命令的極少的一部分,UNIX還提供了其它很多有用的命令,這需要我們在工作中不斷的學習和研究。

      【UNIX常用的管理命令的使用論文】相關文章:

      初中化學實驗室的管理與教學使用論文11-13

      員工管理研究論文【常用15篇】06-13

      健康管理論文【常用15篇】10-01

      班級管理論文常用[15篇]05-29

      高校管理工作中管理心理學的使用策略論文12-15

      微機UNIX直接視頻圖形程序設計03-19

      淺論管理重點人才的使用03-18

      使用大綱級別制作論文目錄的方法11-23

      論管理重點人才的使用03-21

      施工項目管理論文常用[15篇]06-17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三级久久久久久久 | 隆安县| 五月婷婷深开心五月天| 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视频播放| 日韩欧美精品有码在线观看| 中江县| 每日手机在线观看av| 精品丝袜国产在线播放| 亚洲高清精品50路| 麻豆密入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桐庐县| 米泉市| 福贡县| 平和县| 当阳市| 大新县| 那坡县| 株洲县| 仙游县| 亚洲精品中文有码字幕| 宁波市| 97av在线播放| 亚洲高清视频在线播放| av天堂资源在线免费播放| 夫妻一起自拍内射小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性色av| 亚洲精品国产老熟女久久| 人妻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视频 | 欧美日本国产亚洲网站免费一区二区| 亚洲黄片久久| 一片内射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中文字幕麻豆一区| 亚洲一区亚洲二区亚洲三区| 免费 无码 国产精品|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毛片| 亚洲一区区| 常宁市| 特黄三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综合综合在线| 人妻av天堂一区二区|